首页
声音
书架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彼得·蒂尔
查看目录 >
第六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1
第六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商界最有争议的问题是——成功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
成功人士怎么说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一位写成功人士传记的畅销书作家,在他的书《异类》中说成功源于“运气和偶然的优势”。沃伦.巴菲特认为自己是“幸运精子俱乐部里的一员”,是“卵巢彩票”的赢家。杰夫.贝佐斯把亚马逊的成功看成与“行星连珠”一样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还开玩笑地说这成功靠的“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时机,剩下的则是智慧”。比尔.盖茨甚至宣称自己“太幸运了,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技能”,虽然这是否可能还不清楚。www/txshuku/Com
也许这些人处于交际策略或多或少有些谦虚,但是这种连续创业的企业家精神是对“机遇创造成功”理论的质疑。已经有成百上千的人开创了市值数百万美元的企业。少数一些,如史蒂夫.乔布斯、杰克.多西和埃隆.马斯克,甚至连续创立了几十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如果成功来源于运气,那这些连续创业者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2013年1月,推特和Square的创始人杰克.多西在推特上向其200万关注者发表推文:《成功绝非偶然》。
这种说法顿时引来嘘声一片。《大西洋月刊》上,记者亚历克西斯.马德加格尔说他的第一反应是反驳:“所有拜仁巨富都会说,‘成功绝非偶然。’”的确,已经成功的人涉足新领域要容易一些,不管事因为他们的网络效应、财富,还是丰富的经验。但也许,是我们自己太快地否定了那种按计划一步一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有没有办法客观地平息这场争论?不幸的是,没有。因为公司并不是实验室。例如要想通过科学实验来回答Facebook是否会成功,我们就必须回到2004年,复制出1000个世界,然后在每个世界里运营Facebook,看看结果到底怎样。但是做这个实验是不可能的。每个公司在特定的环境中起步,每个公司也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如果样本只有一个,得出的数据是没有说服力的。
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20世纪中期,运气是可以被掌握支配的;大家都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纠结于做不到的事。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思潮,他写道:“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1912年,罗尔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探索南极的人,他说:“胜利只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运气吧!”没有人会假装坏运气不存在,但是前辈们相信努力会换来好运气。
如果你相信人生就是靠运气,那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呢?如果你只想知道彩票大奖得主的故事,学些创业对于你来说就毫无用处。《傻瓜老虎机使用指南》可能会告诉你哪些吉祥物可以求得好运,哪种机器“最神”,但是不能告诉你成功的方法。
难道比尔.盖茨只是中了智利彩票?难道谢丽尔.桑德伯格本来就喊着金汤匙出生,或者她“向前一步”了?当我们讨论像这样的历史问题时,幸运已是过去式了。更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未来的:未来是靠机遇还是计划呢?
你能掌控自己的未来吗?
你可能期望未来清晰可见,你也可能只把未来视作一团迷雾。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明确的,那么提前来了解未来,并且努力打造未来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脑海里的未来只是一团迷雾,无法预测,那你就会萌生放弃掌控它的念头。
把未来看成不确定的态度正好可以解释当今世界功能失调的原因,就是把过程看得比实质重要:当人们缺少具体的实施计划,他们就会依照惯例,尽量把多种选择组合起来。美国现在就是这样。在初中时,我们被鼓励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到了高中,目标高远的学生竞争得更激烈,个个都想生出三头六臂,变得无所不能。直到进入大学我们才发现,这10年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未来填写了一张令人困惑的多元化的建立罢了。不管怎么样,也算是做好了准备——没有目标的准备。
而一个明确的愿景可以坚定人的信念。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一件事。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不如努力培养实力,以求独霸一方。现今的年轻人并没有做到这些,因为他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已经对明确的世界丧失信念。没有人会因为仅仅一方面特别杰出而进入斯坦福大学,除非他擅长的那一方面碰巧和传接球有关。
有些人认为未来比现在更好,有些人认为未来比现在更糟。乐观的人迎接未来,悲观的人害怕未来。这些可能性组合成四种观点。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
每种文
上一页
查看目录
下一页